《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》现收藏在福建三明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里。它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且正规出版的红军时期号谱,堪称纪念馆的镇馆之宝。
图为珍藏于福建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内的《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》
这本号谱是用毛边纸、黑油墨印刷的,里面用五线谱详细记载着关于红军生活、训练、作战及部队番号、职务等340多首曲谱,是当年红军行军、作战的“密码本”,是红军用于联络通讯的重要工具。另外,鲜为人知的是,它还是一位失散的红军司号员用一生守护的无价之宝。
这位司号员叫罗广茂。1931年,年仅15岁的他参加了工农红军,被选派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陆地作战司号大队学习。毕业后,罗广茂带着学校发的军用号谱回到红四军,被安排到朱德军长身边担任司号员。虽然多次转战,罗广茂始终都把军用号谱藏在身上。宁化县长征出发地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邱明华介绍说,这是学校教员叮嘱他们的。
“罗广茂他虽然长得很矮小,但是他声音洪亮,中气很足。他非常勤奋,很快就掌握了340多首军用号谱的吹法,以及各种号谱所代表的含义,在毕业的时候,学校叮嘱每一个号手,要像保护生命一样去保护这本号谱。”
福建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
在革命战争年代,军队的冲锋号声,是令无数敌人闻之胆寒的胜利之声。那系着红穗的军号,是部队号令的象征,具有无比崇高和神圣的地位。除了激励士气,司号兵更重要的任务,是凭借一把小小的军号,协助指挥员进行通信联络。就像无线电一样,号谱就相当于无线电的密码。
《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》第15页
1934年,罗广茂在福建连城一次作战时负伤,被送到长汀四都的红军医院治疗。半年后,由于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利,医院被包围,罗广茂突围后回到家中,把军用号谱郑重地交给母亲,再三叮嘱母亲要妥善保管这本军用号谱,自己则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抓捕,躲藏在外,四处漂泊。
罗广茂捐赠的号嘴,珍藏于福建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
解放后,罗广茂惦记着那本交给母亲保管的军用号谱,多次询问母亲号谱的下落,可是事隔多年,母亲年事已高,怎么都想不起来藏在了哪里。想起在朱德总司令身边当司号员的日子,想起在红军部队吹起冲锋号、激励战士奋勇前进的场景,想起那些前赴后继为革命英勇牺牲的战友们……想得多了,罗广茂就会拿出那个号嘴吹一吹。
邱明华说:“人在号谱在,他就是这种信念,正是这种信念,支撑着他克服各种艰难险阻,哪怕在非常动荡的岁月里面,他始终把号谱这个事情记在心上。”
《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》第6页
1974年,已年近花甲的罗广茂在拆建家中谷仓时,发现在仓底木板上,有一块油纸布被牢牢地钉在底板上。当他打开油纸布,顿时泪流满面,失声痛哭。原来,被油纸布层层包裹的就是他几十年来日思夜想、不断在心中反复哼唱的军用号谱!这本被他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号谱在失踪了40年后终于回到主人手里。
《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》和号嘴,总是吸引众多学子驻足参观
1975年,罗广茂听说宁化县在征集革命历史文物,便将军用号谱连同号嘴一并捐给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。为分辨号谱的真伪,县里特意请省城专业老师前来考察,并现场测试罗广茂的识谱能力。结果,罗广茂不仅认识五线谱,而且对号谱中340首曲谱熟记于心。
邱明华说:“他捐赠过来的时候,我们也有检测他是不是真的当过司号员,我们还请了一个音乐老师来,叫音乐老师随便点一首号谱,他都吹得很自如,稍微调整一下,都能吹出来。”
一位失散的红军,40年的漫长等待,兑现了当初“人在号谱就在”的诺言。
2018年10月,解放军全军恢复播放作息号,嘹亮军号声再次响起。这小小的军号,承载着将士们闻号而动的纪律和责任,彰显着他们对革命事业的使命和担当。
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马行东表示:“这本军用号谱不仅仅是我们的镇馆之宝,它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位老红军用40年的光阴守护的一份革命信仰。作为客家儿女,作为一名讲解员,我有责任有义务传承理想信念,传播红色故事,传递红色精神。”